上接01版 一個城市在向理想邁進的征途化療副作用中可謂艱險重重。改革,就是要握緊解決發展路上所有問題的總鑰匙、總開關,通過改革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內生動力,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集聚和釋放制度紅利。
  每年40萬元公共資金,平攤到4700名村民頭上不算什麼,但金堂縣高板鎮玉溪溝村真辦成了一件大事。2013年9月,玉溪溝村“環形公製冰機出租交”項目獲得159萬元五年期低息貸款,村裡僅需承擔2%的年利息,還款的“底氣”就來自那筆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資金。過去兩年來,成都農村公共服務改革不斷深化拓展,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從當初設立時的20萬元上調至每村每年40萬,僅2013年就新啟動融資項目73個。而在天府新區新津分區,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經驗擴展到了鄉鎮一級。
  “大城市帶大農村”的市域發展特征,決定了成都的工農城鄉結構在全國範圍內具有典型意義和標本價值,也是國家把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定在成都的決策依據。城鄉二元結構,是現代化建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這就不難理解,為貸款什麼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新初到成都工作後“調研最多、最密集的專題就是統籌城鄉工作”,而且“瞭解越是深入,越是感受到改革的艱辛,越是體會到改革的重要,也越是對改革傾註了更多的感情和精力”。
  惟其艱難,租辦公室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成都沒有辜負“國字號”改革試驗區的使命,一路下深水。
  2013年3月,《2013-2017桃園婚禮佈置年全市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工作方案》發佈,被稱為成都統籌城鄉“升級版”的方略出爐。方案明確提出,成都將以更寬視野、更高層面、更大力度深入推進統籌城鄉改革發展,並明確了今後五年全市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總方案、路線圖、時間表以及工作重點、重大項目。
  除此之外,農用地轉徵與實施分離審批改革、農村小型公共基礎設施村民自建改革、集體資產量化確權等創新舉措在過去兩年來不斷生根、開花、結果,在深入推進城鄉制度、產業、建設和主體等四個統籌上重點發力。
  解決城鄉二元結構,首先是一個改革問題,最終來看是一個發展問題。目前,成都通過改革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制度框架。
  抓住改革核心牽引
  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國際競爭如何勝出?國內經濟換擋調速,如何調速而不失速?全省經濟追趕跨越,“首位城市”如何擔當?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發展牽引改革,問題倒逼改革。過去兩年多來,在GDP向萬億規模進發、高位爬坡、競爭激烈的關鍵階段,成都以改革作答,牢牢把握住機遇與挑戰並行的時間窗口。
  2013年10月,成都市召開科技創新暨科技獎勵大會,提出把科技創新擺在城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佈“1+10”配套政策細則,初步形成支撐創新型驅動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強化創新驅動,著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環境,抓緊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主體,以技術路線圖引領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加快提升科技研發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這是成都應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是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成都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如何增強民間投資?如何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013年8月,成都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工作目標、擴大投資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優化政務服務、加大財稅扶持、加強融資服務、鼓勵創業興業、支持拓展市場、支持做優做強和引導規範發展等10個方面提出33條具體舉措。4個月後,成都《關於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施行,推出融資財稅雙支撐的政策“組合拳”,出台26條措施助力20餘萬戶中小微企業。通過制度護航,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堅持大中小微並舉,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依法平等參與發展建設。
  高水平的開放往往倒逼多領域、深層次改革,為城市發展贏得更多資源和市場。過去兩年多來,成都通過產業領域和市域空間的全面開放,不斷完善發展開放型經濟、推進區域合作、強化對外交流的體制機制,提速建設國家向西開放門戶城市的步伐。2013年,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華商大會兩大全球頂級財經盛會在成都成功舉辦,這是對成都發展基礎、發展實力、發展機遇的全球投票,也是對成都現代化國際化水平的嚴苛檢閱。去年9月1日起,成都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後全國第四個、中西部第一個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城市,開啟了成都對外開放的一條重要“綠色通道”。
  預算管理改革持續推進,服務業“營改增”試點穩步推進,融資方式不斷創新,成立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農村信用體系示範區加快推進……借力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成都穿越思維定勢的“峽谷”,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革除體制機制的“頑疾”。
  2013年9月,《成都市2013—2014年度重點領域改革工作的意見》發佈,在行政管理、財稅、金融、民間投資、社會組織管理、基本公共服務、土地管理、資源環保、全域開放等九大領域部署23項重點改革工作。每一項改革,幾乎都與經濟體制改革息息相關。
  決勝負者,長於佈局;知天下者,善謀大勢。2013年歲末2014年初,市委常委會、市委中心組學習會、市委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市委經濟工作暨城鎮化工作會議、市“兩會”和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相繼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新初在市委經濟工作暨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成都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走在全國新一輪改革前列。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在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和動力。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部署,相互呼應。
  經濟體制改革影響和決定著其他方面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回望過去兩年多來的成都改革實踐,經濟體制領域的改革成為成都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市場化為取向,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力求實現資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以改革促發展,成都正繼續闊步前行,加快形成與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格局。
  轉變政府職能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硬幣之背面就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踐表明,如果政府不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很難單兵突進。
  兩年多來,成都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其中的三個關鍵詞是:規範、簡政、放權。
  不斷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成都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一委兩辦一中心”的決策、監督、執行“三分離”的監管機制,整合市級部門所屬的專業交易中心建立了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自2012年底全國第一個公共資源電子交易服務平臺誕生以來,資產類、資源類、貨物類、工程類、服務類等5大類41項公共資源,已全部進入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集中交易。
  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這兩年成都提升行政效能的重點。自2012年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成都取消、調整各類行政審批事項116項,成為全國保留行政審批數量最少的副省級城市之一。
  2013年,成都啟動新一輪行政審批清理工作。“進一步簡政放權,該取消的取消、該下放的下放、該調整的調整。”市發改委的相關人士說。
  同時,成都市出台的《2013-2014年度重點領域改革工作的意見》提出多項措施,向市場和社會“放權”:取消一批市場和社會能自我調節的審批事項;全面取消一般經營項目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程序,改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度為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大力培育發展規範社會組織,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機制。
  “放權”的另一層含義是向基層放權。成都推進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賦予試點鎮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縣級管理權限。2012年發佈《關於開展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要求將部分縣級行政審批權、行政執法權下放給經濟發達鎮。這項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破除制約經濟發達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建立新型城鎮化管理體制,率先實現基層政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社會領域改革
  奠定宜人成都的和諧根基
  2011年12月,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確立“宜人成都”願景,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要求。圍繞這一願景,成都加大社會事業改革力度,從生態文明、城市管理轉型升級和民生領域改革等多個方面著手,奠定宜人成都的和諧根基,健全宜人成都的治理機制。
  生態文明建設促動發展方式變革。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不僅涉及生態建設和生態重構,更涉及發展觀、價值觀、生活方式、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根本性變革。
  2011年底,市委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打牢生態本底,堅決維護“綠線”規劃的權威,抓緊推動環城生態區保護進入城市立法程序。2013年1月5日,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的議案。根據規劃,環城生態區內將構建“六湖八濕地”的生態湖泊水系,有利於優化成都的城市增長方式,科學奠定未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城市總體格局。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倒逼產業轉型的重要突破口。生態文明的另一個重點就在於城市經濟結構的優化。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和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延伸減排空間。同時,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期形成一種低能耗、環境友好的社會共識和共同行為。兩年多來成都大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二環路“雙快”工程等一大批打基礎、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支撐城市未來發展的交通骨架進一步形成。西部綜合交通主樞紐建設為便捷出行、綠色出行提供了良好條件。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管理日趨複雜,推進城市管理轉型升級、改革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勢在必行。鮮活的城市管理改革實踐,始終是城市管理持續創新的根本源泉。
  “視群眾為親人,問需於民;視群眾為老師,問計於民;視群眾為裁判,問效於民”。2013年7月,市委印發《“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這是我市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探索總結出來的推動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檢驗工作的根本標準。
  成都市審時度勢啟動的北城改造是最好例證。“北改”這一成都最大的民生工程,決策來源於民,其實施過程也依靠於民。“北改”決策的產生和實施,體現了一個現代政府的特征,也得到了社會大眾的積極響應。
  成都在城市管理轉型升級的實踐中,還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改革創新,探索基層政府“政社分離”模式,在中心城區試點建立基層政府同社區自治組織協議合作機制。去年7月,“2013全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典型案例頒獎”儀式上,成華區以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榮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最佳案例”“全國創新社會管理示範基地”。
  在《成都市2013-2014年度重點領域改革工作的意見》中,加快民生領域改革成為重點,將在戶籍、社保、醫葯衛生和教育等多方面深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織就覆蓋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網”。這些方面的改革,都為建設“宜人成都”奠定了良好基礎。
  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的整體潮流,是當代中國的鮮明特色。成都兩年多來不斷推進的改革實踐,令人振奮。每一次改革突破,無不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的唯一價值,是為人民而改革,是為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讓改革紅利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全面確立了到2020年我市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和總體部署。成都發展的航船,駛向更加波瀾壯闊的新航程,在深化改革中增添發展動力、在創新突破中擴大發展優勢,朝著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定位破浪前進。
  (執筆:成都日報首席記者 何曉蓉 蒲薇)  (原標題:改革不停步 創新添活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21feyru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